【香港情報】 香港獨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棚風景 港式建築風格與搭棚技術
走在香港街頭,只要抬頭望,很難不錯綜複雜的竹棚架吸引——它們像巨型竹編藝術品,緊緊包裹著摩天大樓,成為這座國際都市獨特的風景線。 這種源遠流長的建築技藝,在香港這片彈丸之地上不僅存活下來,更蓬勃發展,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。 這項古老的建築技術,粵語稱為“搭棚”,是集合工程學與力學於一身的傳統智慧。 傳統上,竹棚工人需要拜師學藝,掌握代代相傳的技術。一位合格的搭棚師傅需要完成為期三年的學徒培訓,或參加為期一年的全日制課程。目前,香港約有2,500名註冊的築棚工人。 圖源/threads@hkbuilder 二、竹棚的四大優勢:為何香港難以割捨? 1. 輕巧靈活,適應性強 竹材具有優異的強度重量比,結構輕巧且具備一定柔性,能在強風下吸收變形而不易整體失效。這在香港這種經受颱風考驗的城市尤其重要。 圖源/beingHongKong 2. 搭建快速,成本低廉 經驗豐富的團隊可以快速地“包裹”建築物,因為立柱輕便,且可切割成不規則形狀。 竹棚搭建速度比鋼棚快六倍,拆卸速度則快十二倍。 圖源/Yahoo新聞 3. 環保可持續 竹子是一種生長迅速的植物,有些物種每天能長高達三英尺,因此是一種易於獲取和經濟實惠的資源。 與金屬棚架相比,竹子對氣候的總體影響較小。 圖源/香港動植物公園 4. 不易燃 竹材本身可燃但並不易燃,它具有天然的防火特性,其防火特性是其內部的水分在燃燒時會蒸發,以及在火災時表面會形成炭化層,延緩火勢蔓延。加上相比金屬材料在高溫環境下更不易導熱,這點在香港夏季高溫或焊接作業環境下尤為重要,能有效降低工地火災風險。 圖源/HWD 三、竹棚的類型與應用:不僅僅是建築外殼 在香港,搭棚業主要使用兩種竹材: 篙竹 直徑約40毫米,相對較幼,用於搭建平台、橫檔、斜撐等輔助結構 圖源/OvalPartnership 毛竹(又稱茅竹) 直徑約75毫米,厚度至少10毫米,較篙竹更為粗壯堅固,主要用作承重支撐 所有用於搭建棚架的竹材,竹齡至少需達三年,並經過至少三個月的風乾處理。 一位來自寶華工程有限公司、擁有近40年經驗的老闆陳先生強調:“打結是最具挑戰性的部分,需要花費多年時間才能達到精通的程度。一個工匠的技藝取決於他們打結的質量。” 圖源/homieliving 香港常見的棚架主要分以下三類 雙行竹棚架 距離樓宇外牆表面約200至250毫米的內棚稱為“批盪架”,而距離內棚約600毫米的外棚則稱為“排柵” 外伸桁架式竹棚架 俗稱“懸空棚”或“吊棚”,高度一般低於6米,屬於簡單工作用途的竹棚架 圖源/Google Chong Fat 招牌竹棚架 通常屬懸臂式結構,跨度不超逾5米,用於安裝及維修廣告招牌 圖源/Google BrokenSphere 四、節慶活動 除了建築應用,竹棚也是香港傳統節慶活動的重要元素。 每年在節日或特殊活動期間,都會臨時建造竹制戲劇場,上演各種形式的中國戲曲。2017年,戲棚搭建技藝正式列入 “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”。 圖源/非物質文化遺產辦事處 五、面臨的挑戰與未來 今年3月,香港發展局發布備忘錄,要求至少一半的政府項目使用金屬棚架,旨在逐步推廣現代工藝適用範圍、提升安全性。 這項政策讓許多從業者感到憂心。 前香港工程師學會建築分部主席謝偉正解釋,對於金屬棚架,工程師可根據荷載和極端天氣等因素計算確定管材厚度、環鎖間距等參數; 前香港工程師學會建築分部主席謝偉正(圖源/經濟日報) 但竹棚架無法做到這一點,因為竹竿形狀不規則,全憑竹棚師傅的經驗判斷。 然而,許多業內人士認為,竹棚的未來不應被完全取代。 竹材支持者指出,在香港擁擠的城市空間裡,竹材的運輸和搬運比金屬更輕便、成本更低。 尤其在搭建用於修補外牆、更換舊管道和窗台的作業平台時,建築方更青睞竹棚,竹材也能在室外暴曬的情況下比金屬更耐熱,在作業時觸碰也更為容易。 而且有網民提出,倘若再發生如同本年(2025)十一月大埔宏福苑的連環燒災難級事故,金屬的特性會令火災溫度難以下降,除了火災難以熄滅,因而引起的水蒸氣蒸發更有機會會令受困人士更加難以呼吸,令傷亡人數加劇。 隨著金屬棚架的推廣,香港這道獨特的城市風景線或許會逐漸減少。 但無論技術如何演變,從文化、實用性而言,竹棚工藝所蘊含的智慧與匠心,已經深深烙印在香港的城市記憶中。 下次當你在香港街頭看到那些縱橫交錯的竹棚架,不妨駐足片刻,欣賞這項跨越千年時光的建築智慧,如何在現代都市中繼續展現其生命力。 「香港人,Stay Strong」 想無痛計畫旅行 輕鬆訂酒店連機票攞盡優惠? 聯絡我們! 推薦文章:
立即閱讀